从容不迫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能够保持镇定自若、不慌不忙的态度。具体解析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从容:指行为举止自然大方,不紧张、不局促;
不迫:表示没有压力感,不急促,按自己的节奏行事。
综合起来,形容人在复杂或紧急情况下仍能保持心态平和、行动稳健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典故来源 该成语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:“鲦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”(鲦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,展现出鱼儿的快乐)。
文献依据
《诗经·小雅·都人士序》中也有相关表述:“从容有常,以齐其民。”(形容社会秩序井然,人民行为规范)。
三、用法与结构
词性: 联合式成语,可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 感情色彩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镇定自若、泰然处变、处变不惊;
反义词:惊慌失措、手足无措、焦急徬徨。
五、例句应用
正面评价:
“她在面对困难时总是从容不迫,分析问题条理清晰。”
场景描写:
“会议室内,专家从容不迫地讲解,听众聚精会神地记录。”
历史典故:
“包拯审理案件时从容不迫,展现出了卓越的司法智慧。”
通过以上分析,可见“从容不迫”不仅是对行为举止的描述,更蕴含了内在心境的平和与自信,是中华文化中推崇的处世态度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