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纸币的防伪手段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、工艺技术和防伪标识三个层面,综合了多种技术手段形成体系:
一、专用纸张
原料控制
古代纸币采用特殊纸张,如宋代使用楮皮(树皮)、元代桑皮纸、明代高丽纸等,这些纸张原料难以获取且制作工艺复杂,普通百姓难以仿制。
纸张特性
专用纸张具有光亮洁白、经久耐用的特点,如宋代“楮币”采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楮皮纸,表面纹理细腻且不易渗透油墨,增加了仿造难度。
二、复杂工艺技术
铜版印刷与砑花工艺
宋代开始使用铜版印刷纸币,在铜版上雕刻复杂图案(如历史人物、建筑或法律条文),并通过“砑花”工艺在纸面形成暗花。这种工艺通过磨砑将图案压入纸张,形成浮水印效果,防伪效果显著。
多色套印与防伪标识
宋元时期纸币采用红、蓝、黑等多色套印技术,在同一纸币上使用不同颜色印制文字和图案,增加伪造难度。此外,纸币上还印有“行在会子库”“大壹贯文省”等官方标识,以及浮水印、隐形题号等防伪特征。
三、多重防伪标识
人物图案与文字
纸币上常印有皇帝御书、书法名家题字或历史人物肖像,如宋代“钱引”上的红、蓝、黑三色印信,以及元代纸币背面的“伪造者斩”警示语。
物理防伪特征
包括水纹纸、砂皮纸等特殊材质,以及通过雕刻、压印形成的凹凸纹理,如元代纸币背面的三方管理机关红印和骑缝印。
四、法律与制度保障
严格纸张管理
官府对造纸原料和工艺严格管控,如宋代禁止民间采购川纸,元代对印钞工场实行严格监督。
严惩伪造行为
通过《宋刑统》等法律条文明确伪造纸币的处罚,将犯罪行为与死刑挂钩,形成震慑。
总结
古代纸币防伪体系以专用纸张为基础,结合铜版印刷、砑花工艺、多色套印等技术,再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实施。这种综合防伪手段在1000年前就已相当成熟,为现代纸币防伪提供了重要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