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文案网—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狗狗文案网—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陶渊明写儿子的诗?

59

陶渊明写给儿子的诗是《责子》,全诗如下:

```

白发被两鬓,肌肤不复实。

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

阿舒已二八,懒惰故无匹。

阿宣行志学,而不爱文术。

雍端年十三,不识六与七。

通子垂九龄,但觅梨与栗。

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。

```

一、创作背景

时间与作者

该诗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四年(408年),当时陶渊明44岁,正值其子们逐渐成长但未达预期的阶段。

创作动机

陶渊明对儿子们缺乏志向、不喜文术深感失望,尤其是大儿子阿舒的懒惰、二儿子阿宣的散漫,以及年幼子女的懵懂,触发了他的教育焦虑。

二、诗句解析

首联

“白发被两鬓,肌肤不复实。”

以自身衰老形象开篇,感慨时光流逝,儿子们尚未承担起家族责任。

颔联与颈联

“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”

批评儿子们不喜读书,缺乏文采与学识。 “阿舒已二八,懒惰故无匹。”

具体指出大儿子16岁仍懒惰无能,“无匹”强调其独特性。 “阿宣行志学,而不爱文术。”

二儿子14岁虽立志学习,但偏重实务而非文采。 “雍端年十三,不识六与七。”

三儿子13岁尚不识字,发育滞后。

尾联

“通子垂九龄,但觅梨与栗。”

五儿子9岁仍只知玩乐,毫无上进心。 “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。”

以豁达态度总结,借酒消愁,流露出对子女教育的无奈。

三、创作手法

白描式批评:

未直接责骂,而是通过描述问题展现失望,如“懒惰故无匹”比“懒惰可耻”更含悲悯。

反差对比:如“白发”与“二八”的年龄对比,强化代际隔阂感。

自我解嘲:尾联以“且进杯中物”呼应,隐含“奈何天”之叹。

四、历史评价

情感共鸣:诗中父母无奈与期望交织的情感,成为后世父母教育子女的共鸣样本。

文学价值:虽为“骂儿诗”,但语言风趣,被《慧问精选》等收录,体现陶渊明在家庭矛盾中的独特表达。

五、相关争议

部分资料提到陶渊明晚年另作《与子俨等疏》等家训式作品,但《责子》因直白批评子女而更广为人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