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绝,全诗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景色,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情的思念。以下是全诗的详细解析:
一、诗句解析
“中庭地白树栖鸦” - “中庭”:
指庭院中。 - “地白”:形容月光洒在庭院地面上,如同铺了一层白霜,营造出清冷、静谧的秋夜氛围。 - “树栖鸦”:鸦雀栖息在树枝上,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寂静感。 - 整体意境:通过“地白”与“树栖鸦”的对比,突显月夜的清冷与孤寂。
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 - “冷露”:
秋天的露水,带有寒意。 - “无声”:强调秋夜的静谧,连露水落下都无声无息。 - “湿桂花”:露水打湿了院中的桂花,增添了季节的寒意和诗意。 - 整体意境:通过“冷露”与“湿桂花”的描写,进一步渲染月夜的清冷与幽美。
“今夜月明人尽望” - “今夜月明”:
点明时间是中秋之夜,明月当空。 - “人尽望”:形容全家人或所有人都在仰望明月,形成一种普遍的集体行为。 - 整体意境:通过“人尽望”的描写,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。
“不知秋思落谁家” - “秋思”:
指秋天的思念之情,暗含思乡或怀人的情绪。 - “落谁家”:以疑问句结尾,表达诗人对秋思归宿的迷茫与无奈。 - 整体意境:通过“不知”与“落谁家”的反差,突出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与个体体验的独特性。
二、全诗主题与艺术特色
主题:以中秋月夜为背景,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情的思念,同时隐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- 艺术特色:
情景交融:通过月夜景色与情感的交织,营造出“以景写情”的艺术效果。 - 语言简洁:四句诗仅二十八字,却内涵丰富,被赞“二十八字诗,王建绝妙”。 - 结构精妙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层次分明,韵味悠长。
三、创作背景
该诗作于唐代中秋佳节,诗人因思念远方的朋友或亲人而作,故题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,但杜郎中身份不明,可能是诗人借指友人或自我慰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