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敬国法,以儆效尤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yǐ jǐng xiào yóu,指通过严肃处理违法或不良行为,以此警示他人遵守法律或规范。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核心含义
字面解析 - 以:
用、拿、通过某种方式
- 敬:尊重、严肃对待
- 国法:国家法律
- 儆效:警戒效仿
- 尤:过错、不良行为
整体指通过尊重法律手段处理违法事件,以警告他人避免效仿。
深层寓意 该成语强调通过“严惩个别”达到“普遍教育”的效果,既是对违法者的惩戒,也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文献依据:
出自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一年》,“郑伯效尤,其亦将有咎!”(郑国国君效仿他人错误,也将自招灾祸)。
历史典故:郑庄公执政期间,通过法治手段稳定政局、发展经济、拓展外交,成为春秋时期小霸主,体现了“以法为鉴”的治理理念。
三、用法与示例
基本用法 该成语多用于法律、教育或社会管理领域,常与“严肃处理”“依法严惩”等搭配使用。
例句参考
- 学校对作弊学生进行通报批评,以儆效尤;
- 司法机关对重大犯罪案件公开宣判,彰显法律威严。
四、相关辨析
常见误区: 部分人误写为“以效敬尤”,实际应为“以儆效尤”; 近义词
反义词:法外施仁、姑息纵容。
综上,该成语通过法律手段的威慑作用,实现个体教育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,是中华法系中“以德服人”与“以法惩恶”相结合的典型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