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二猿断木深山中,小猴子也敢对锯”这一谐音对联,综合相关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对联出处与背景
典故来源 该对联出自明代翰林学士解缙的趣闻。解缙年少时因才华出众,曾遭权臣王安石(字介甫)戏称“小猴子”。一次宴会上,王安石出上联“二猿断木深山中,小猴子也敢对锯”,利用“锯”与“句”的谐音讽刺解缙年少成名。解缙不甘示弱,对出下联“一马陷足污泥内,老畜生怎能出蹄”,以“蹄”谐音“题”,回敬王安石的挑衅。
历史原型
解缙17岁中进士,以机敏应对著称。此事件虽未载入正史,但成为后世文人雅士以谐音对联戏谑的典型案例。
二、对联解析
上联: “二猿断木深山中,小猴子也敢对锯” 以“二猿断木”描绘深山意象,暗喻困境,“小猴子也敢对锯”通过夸张手法讽刺解缙年少却才华横溢,竟敢回应权臣挑战。 下联
“一马陷足”象征陷入困境,“老畜生怎能出蹄”以“蹄”谐音“题”,反唇相讥地回应上联,展现解缙的机智与反击。
三、相关谐音对联示例
师姑田上担禾上(和尚)
下联:美女堂前抱绣裁(秀才)
以“师姑”对“美女”,“担禾”对“抱绣”,“和尚”对“秀才”,形成趣味性对比。
红米饭南瓜汤,老婆一个孩子一帮
下联:红米饭王八汤,孩子一个老婆一帮
通过食材谐音(“王八”与“王法”)讽刺时弊,横批“与时俱进”呼应时代批判。
四、文化意义
此对联不仅是文学游戏,更体现了明代文人借谐音对联表达愤懑与智慧的传统。解缙的回应既维护了人格,又展现了语言的巧妙运用,成为谐音对联的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