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其一生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:
一、早年游历与求仕挫折(704—734年)
出身与早期生活 高适出生于渤海郡(今河北景县)官宦之家,但家道中落,20岁西游长安求仕未果,后居宋中(今河南商丘)以耕钓为生。
边塞体验与文学启蒙
开元二十年(731—734年),他前往蓟北体验边塞生活,结识了李白、杜甫等文人,结下深厚友谊,文学创作开始形成边塞风格。
二、入仕与官场沉浮(734—752年)
初入仕途
天宝八载(749年),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,高适中第后任封丘尉,但因官职卑微,仅11个月便辞官。
再次入幕与安史之乱
天宝十二年(753年)入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,后因不满官场腐败参与安史之乱,曾率军守潼关。战乱后,他受肃宗赏识,历任淮南节度使、蜀州刺史等职,官至刑部侍郎、散骑常侍,封渤海县侯。
三、晚年功勋与文学成就(752—765年)
平定叛乱与晋升
安史之乱期间,高适协助哥舒翰平定永王之乱,后任剑南西川节度使,负责抵御吐蕃。代宗时期,他因功晋升为散骑常侍,封渤海县侯。
文学地位与身后影响
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与王昌龄、王之涣合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其边塞诗以雄浑悲壮著称,代表作包括《燕歌行》《蓟门行五首》等,开创了盛唐边塞诗的新范式。
总结:
高适一生以边塞诗闻名,其作品融合了边塞见闻与家国情怀,成为盛唐文学的标志性人物。尽管仕途坎坷,但他的军事经历与文学创作共同铸就了“雄浑悲壮”的艺术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