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溃不成军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 kuì bù chéng jūn,意思是军队被击溃后七零八落,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,常用于形容惨败的战况。
详细解析:
核心含义 该成语通过“溃”(散乱、崩溃)和“不成军”(无法组成队伍)两个关键词,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因受挫而完全失去战斗力的状态。
出处
最早见于姚雪垠的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八章:“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,抓住要害猛力一击,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。”
用法与感情色彩
- 用法: 可作谓语、定语或补语,例如:“敌军被炮火击中后溃不成军。” - 感情色彩
近义词与反义词 - 近义词:
弃甲曳兵、土崩瓦解、一败涂地
- 反义词:旗开得胜、所向披靡、百战百胜
扩展应用
该成语也可比喻其他领域的溃败,如团队协作失败、计划破产等,例如:“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而溃不成军。”
通过以上分析,可以看出“溃不成军”不仅是一个描述军事灾难的成语,其内涵也可引申为更广泛的组织或系统崩溃的比喻意义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