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宾至如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客人来到某地后感到如同回到自己家中一样舒适和自在。其核心含义和要点如下:
一、基本释义
字面含义:宾客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。
引申含义: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,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,使客人产生归属感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典故来源:出自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宾至如归,无宁灾患,不畏寇盗,而亦不患燥湿。”原指春秋时期郑国子产为消除晋国对郑国的猜忌,主动拆除宾馆矮门,以礼安葬晋国使节,后用此语形容待客之道。
历史背景:该典故体现了古代诸侯国之间以礼待客的外交智慧,现多用于形容宾馆、饭店等场所的服务水平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亲如家人、满腔热忱、无微不至。
反义词:冷若冰霜、漠不关心、拒人于门外。
四、用法与结构
语法功能:可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形容场所或人的待客态度。
使用示例:
这家酒店以宾至如归的服务著称,连住客都赞不绝口。
老师用宾至如归的关怀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重拾自信。
五、文化内涵
社会价值:不仅体现个人修养,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,鼓励人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待人接物。
哲学意义:反映“以人为本”的思想,强调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知,“宾至如归”不仅是描述优质服务的成语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