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《论语》十二章
1. 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2.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3.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二、《孟子·告子下》
1. 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
2. 荀子曰: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3. 爱莲说: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。
三、《陋室铭》(刘禹锡)
1.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
2. 荀子云: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
3. 孔子曰:何陋之有?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
四、《爱莲说》(周敦颐)
1. 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晋陶渊明独爱菊,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
2. 菊之爱,陶后鲜有继者。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?
3. 花开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。
五、《兰亭集序》(王羲之)
1. 永和九年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
2.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3. 人生无常,当及时行乐,否则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。
六、《醉翁亭记》(欧阳修)
1. 环滁皆山也,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
2. 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
3. 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
七、《滕王阁序》(王勃)
1. 时维九月,序属三秋。潦水尽而寒潭清,烟光凝而暮山紫。
2. 营造者,王勃也;阅者,江海之士也。固知天人合一,造化钟神秀。
3. 但愿长醉不复醒,且放白鹿青崖间。
八、《师说》(韩愈)
1. 古之学者必有师,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2. 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
3. 圣人无常师,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
九、《劝学》(荀子)
1. 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
2. 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3. 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以上篇目均出自权威典籍,建议结合注释与诵读加深理解。若需完整原文及注释,可参考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古文注音读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