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适(704年-765年),字达夫,号白云,渤海蓨(今河北景县)人,唐代著名边塞诗人,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与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合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以下是其生平主要事件的梳理:
一、早年经历与游历
出生与家世 出生于官僚家庭,父亲曾任韶州长史,但家道中落。少年时家贫,流寓梁宋(今河南商丘),以“喜言王霸大略,务功名”自居。
长安求学与挫折
开元年间曾游历长安,但未能如愿进入仕途,后客居梁宋期间创作了《别韦参军》《蓟门五首》等边塞诗作。
二、步入仕途与边塞生涯
中举与初任
天宝八载(749年)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,中第授封丘尉,但因不愿“鞭挞黎庶”辞官,后入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。
平定安史之乱
- 洪福元年(755年)参与平定安史之乱,曾救睢阳之围。
- 安史之乱后任淮南节度使,讨伐永王璘谋反并平定永王之乱。
边塞诗创作高峰
在边疆任职期间创作了大量雄浑悲壮的边塞诗,如《燕歌行》《塞下曲》系列,开创了边塞诗派。
三、中期挫折与晚年的坚守
官场失意
因直言敢谏被贬为太子少詹事,后历任彭州刺史、蜀州刺史等职,但始终未获重用。
晚年官职与荣誉
安史之乱后任剑南节度使、刑部侍郎等职,官至渤海县侯。永泰元年(765年)病逝,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忠”。
四、文学成就与影响
边塞诗代表: 以雄浑气势和深刻内涵著称,代表作包括《燕歌行》《塞下曲》《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》等。 与岑参并称
历史地位:与王昌龄、王之涣并称“边塞四诗人”,对唐代及后世文学影响深远。
五、人格与精神
家国情怀:诗歌中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,如《燕歌行》展现军人豪迈气概。
人格魅力:兼具文韬武略,曾率军平定永王之乱,展现文人担当。
高适的生平既是个体命运的缩影,也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学精神。其作品至今仍被传诵,成为研究唐代边塞文化的重要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