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从容不迫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人在面对事情时表现出的镇定与从容。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镇定沉着:指情绪稳定,不因外界干扰而慌乱;
不慌不忙:形容行动从容,节奏稳健,不急促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典故来源 该成语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儵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”庄子通过观察鲦鱼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姿态,引申出“从容”(鱼之乐)的哲学意境,后演变为成语。
其他出处
《旧唐书·刘世龙传》中也有相关记载:“从容自若,尝与相忤者,必引令枉诛。” 但该用法较少见,主要借指处事不惊的态度。
三、用法与结构
词性: 联合式成语,可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 褒贬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泰然自若、镇定自若、处变不惊;
反义词:惊慌失措、手忙脚乱、慌张失态。
五、例句
书面表达:
“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,他依然从容不迫地分析形势,制定策略。”
口语化表达:
“考试前复习时,她总是一边吃零食,一边从容不迫地做题。”
通过以上分析可知,“从容不迫”不仅是对行为举止的描述,更蕴含了哲学上的淡然处世态度,是汉语中表达心理素质与行为风范的典型词汇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