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中秋团圆举杯对应的古诗,综合多篇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
"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"
二、辛弃疾《一剪梅·中秋元月》
"忆对中秋丹桂丛,花在杯中。月在杯中。今宵楼上一尊同。云湿纱窗。待月举杯,呼芳樽于绿净。拜华星之坠几,约明月之浮槎。"
三、其他相关作品
文天祥《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》
"待月举杯,呼芳樽于绿净。拜华星之坠几,约明月之浮槎。"
高适《送魏八》
虽为送别诗,但中秋月夜举杯的意象与团圆主题相关:"更沽淇上酒,还泛驿前舟。为惜故人去,复怜嘶马愁。"
李白《月下独酌》
表达月下独酌的寂寥,但可引申为对团圆的向往:"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"
白居易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
通过望月抒发思乡之情,隐含对团圆的渴望:"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"
范成大《细数十年事》
中秋与人生感慨结合,体现对团圆的珍视:"细数十年事,十处过中秋。今年新梦,忽到黄鹤旧山头。"
这些作品通过明月、举杯、团圆等意象,展现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与情感共鸣。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尤为突出,前者以豁达态度表达对亲情的思念,后者则通过中秋月景寄托离愁与对圆满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