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:
经济资助与实验启动
1878年9月,爱迪生因经济困难成立股份公司,获得洛雷等股东资助,开始电灯研究。初期试验中,他尝试了超过1600种材料,但均以失败告终,五万美元的资助也因资金耗尽而中断。
关键材料与技术突破
- 爱迪生在试验中发现白金丝虽能延长发光时间,但成本过高且需频繁维护。
- 1879年10月,他改用碳化棉丝作为灯丝,并通过改进抽真空技术,使灯泡寿命延长至45小时,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。
持续改进与商业价值
- 爱迪生并未满足于初步成果,继续试验6000多种植物纤维,最终选用竹丝,使电灯寿命提升至1200小时。
- 他强调“让千家万户用得上”,因此优先选择成本低廉的材料,而非仅追求材料性能。
历史意义与个人品质
爱迪生的电灯发明标志着人类照明进入新纪元,其成功源于对材料科学的系统研究、对失败的超然态度,以及“工作即揭示自然奥秘”的哲学理念。1879年10月21日,洛帕克街成为全球首个电灯亮起的街区。
这一故事常被用作科学探索与坚持精神的典范,激励后人面对困难时保持毅力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