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”的事例,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事件背景
1. 时间:公元228年(蜀汉建兴六年)
2. 直接原因:马谡率军守卫街亭失守,导致蜀汉北伐计划中断
3. 关键人物:诸葛亮(主将)、马谡(失职将领)、王平(副将)
二、事件经过
1. 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前锋守街亭,强调“安营须依山傍水”
2. 马谡违抗军令,执意将兵扎于山上,导致水源被切断、粮道受阻
3. 曹魏张郃趁机攻占街亭,蜀汉元气大伤
4. 诸葛亮震怒之下,命人将马谡斩杀,并自请降职三等
三、历史争议
真实性存疑:
多数史料记载马谡被俘后由王平送狱,斩杀情节可能为《三国演义》虚构
象征意义:
若按演义情节,此举旨在震慑南方士族,维护法纪
四、后续影响
1. 诸葛亮因街亭失利被迫撤兵,蜀汉北伐陷入僵局
2. 该事件成为《三国演义》中“智者用兵”的反面教材
3. 后世评价诸葛亮“执法如山”,但此决策也暴露其刚愎自用的一面
总结:该事件本质是文学加工与历史事实的结合,既体现了诸葛亮的严明军纪,也反映其性格中刚毅与悲悯并存的复杂性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