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的发展 经历了五代,具体如下:
第一代计算机(1946-1957年)
特点:使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电子器件,体积庞大、功耗高、可靠性差、运算速度慢(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)。
代表:ENIAC(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)。
第二代计算机(1958-1964年)
特点: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,体积减小、功耗降低、可靠性提高、运算速度加快(每秒几万次到几十万次)。
代表:IBM 700系列和DEC PDP系列。
第三代计算机(1965-1970年)
特点: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(SSI、MSI),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块芯片上,计算机体积进一步减小,性能大幅提升,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。
代表:IBM System/360和DEC VAX。
第四代计算机(1971年至今)
特点: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(LSI)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(VLSI),计算机性能飞速发展,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到几十亿次甚至更高。微处理器的出现使计算机进入个人计算机(PC)时代,如英特尔公司的8086、8088等微处理器。
代表:个人电脑的普及,IBM PC及其兼容机。
第五代计算机(1980年代末至今)
特点:以互联网、移动计算和智能化为特征。个人计算机不断演进,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逐渐成为主流。
代表: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、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。
综上所述,计算机的发展从电子管时代到如今的智能化时代,经历了五代的重要变革。每一代的演进都显著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、降低了功耗,并拓展了应用领域。